2017-09-15: 德国专利商标局140周年纪念之九:发展与革新(1961-1970)

打印打印

德国华孙专利律师和律师事务所,2017年9月15日,德国慕尼黑

文字:许亚芹(HUASUN) 审校:黄若微(HUASUN)

 

德国专利商标局于今年正式成立140周年。自2017年1月起,德国专利商标局在官方网站上通过月度文章的形式对其自1877年成立至今的历史进行回顾。为帮助更多中国读者了解德国专利商标局的历史,华孙欧洲知识产权网也参考德国专利商标局相关文章,推出对德国专利商标局发展历史的介绍特稿。

 

介绍特稿已随德国专利商标局相关月度文章发布八篇,就德国专利商标局(当时称为“德意志帝国专利局”)创立初期到战后初期复苏的情况(1877年至1960年间)做了概述。本篇参考德国专利商标局第九期月度文章(2017年9月8日发布),就其1961年1970年间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介绍。

 

第九阶段(1961-1970):发展与革新

 

重建工作

 

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但是战争给整个国家留下的痕迹却难以磨灭。记录显示,专利局花了近二十年,才完成了位于柏林的办公大楼的重建工作。与其在二十世纪初的面貌相比,部分建筑的风格也在重修后发生了巨大改变。

 

二战前的会场大厅(左)和1965年的会场大厅(右)(图片来源©DPMA)

 

法律改革

 

自专利局1877年成立之日起,就存在着申诉委员会与专利局之间组织上的区分不够明确的问题——比如,针对专利局的决定而提起的申诉,仍由专利局的申诉委员会自行受理,这一做法被认为与1949年生效的《基本法》所规定的权力分立原则相悖。就此,德国联邦最高行政法院于1959年6月13日做出判决,明确专利局的申诉委员会仅仅具有行政机关的性质,而不能被视为法院。随后,于1961年3月23日实施的第六次过渡法案决定设立专门审理知识产权事务的联邦法院,以通过独立的司法审判更好地推进德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同年7月1日,联邦专利法院于慕尼黑应运而生,法官由原申诉委员会与无效委员会中法律、技术经验均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

 

于1963年至1975年间担任专利局局长的Dr. Kurt Haertel先生也推进了一系列颇有意义的改革,比如:拥有一定相关经验的申请人可以通过支付一定费用获得一份由官方在检索后提供的针对特定发明的检索报告(不过该报告中不会包含对该发明的法律评价),以预先评判自己的技术方案是否具备可专利性。这项相当耗费时间的工作在当时由专利局柏林办事处承担,为了应对倍增的工作压力,专利局柏林办事处不断加强人员配置:数据显示,1963年柏林办事处仅有93名员工,到1968年5月已有近300位工作人员。此外,1968年10月1日专利局开始采用了“延迟审查”制度,即针对该日期之后的专利申请,申请人在申请递交之日起7年内若未提起实质审查请求并缴纳相应官费,该申请将被视为撤回。

 

专利局局长Dr. Kurt Haertel(任期为1963年至1975年) (图片来源©DPMA)

 

组织调整

 

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德国专利局的传统组织结构和规则已不能满足战后快速发展的需求。1961年11月,联邦审计院向专利局提交了一份专家意见,提出面向未来的组织架构的改革,涉及人事、行政等多个方面。时任专利局局长Dr. Kurt Haertel先生及其属员最初的构想是学习荷兰的制度框架,但未能获得满意的成效。之后,专利局成立了扩大规模的组织委员会重新设计德国专利制度体系。

 

总的来看,组织委员会制定了整体的组织架构, 自1968年10月1日起,德国专利局组织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调整后的专利局由专利事务、法律事务、信息/文件、行政管理四个主要部门以及主要负责技术等事项的柏林办事处组成。这一变革被认为有效地加快了程序运行,也为制度重建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1968年10月1日开始的专利局部门分工表(图片来源©DPMA)

 

 

相关链接:

 

德国专利商标局成立140周年纪念系列专题页面:https://presse.dpma.de/schutzrechte/140-jahre-patentamt/index.html

 

德国专利商标局成立140周年纪念系列文章第九期原文:https://presse.dpma.de/schutzrechte/140-jahre-patentamt/1961-1970/index.html

 

本页面最后更新日期: 2017-09-28